Viewpoints
從劇場美學走進生活日常,看似遙遠的路途,
此起彼落,流連忘返。
原來,
迴響重重,咫尺之間。
然後,有了我們。
編者的話
歸零漫步
文:張可兒
“We forget all too soon the things we thought we could never forget. We forget the loves and the betrayals alike, forget what we whispered and what we screamed, forget who we were.”
Joan Didion, Slouching Towards Bethlehem
策劃第四期《The Âtre》的主題 Viewpoints 的時候,我準備告別 2021 年。
我開始進行物件斷捨離,曾經以為必須留下的東西,是可以放開的;曾經以為很深刻的回憶,卻早已被遺忘。整頓生活的時候,傳來美國作家 Joan Didion 的離世消息,於是,我重讀她的一些句子。文字,總會在生活的不同階段,感動一直在改變的我們。
是次主題 Viewpoints,說得明明白白,但觸碰的卻是遼闊的田野。改變思考、改變與人們時間空間的關係,重新看顧周邊的事情,依傍讓自己幸福和清醒的事物。
今期結合了本地藝術家霍凱盛的四部作品,以不同視點走過澳門景觀,再想像我們與小城的關係;文字方面,謝燊杰老師細膩分享對 Viewpoints 的大哉問;人物專訪和「遠方現場」,內容站在當下。
歸零,是為了有更深遠的觀看,及更快樂的張望。
焦點觀察
「觀點」的故事(節錄)
文:謝燊杰
(新加坡「九年劇場」藝術總監)關於「觀點」的訓練方法和細節,很多書籍和網站都有資料,我在這裡就不多說。在九年劇場,我們以「觀點」為其中一個基礎訓練,也慢慢提煉出自己的理念和方式。我更想分享的是自己這十多年來反覆練習和教導「觀點」的幾點體會。
什麼是「觀點」?
要說明「觀點」,很困難。因為這個訓練的本質就是角度,也是态度,是動態的,你从哪里看,怎么看,它就是什么。但是,還是要嘗試一下,那麼讓我再說一個故事吧,用故事來說明。
話說有一陣子,Anne 對“認知科學”很有興趣,邀請了一位腦神經科學家來觀看表演者進行「觀點」練習。結束後,科學家說,一群人在舞台上有機地活動著,以語言之外的各種元素進行交流,時而結合,時而分開,各種關係在當下發生、結束 -- 我剛剛觀察的,根本就是人類腦細胞的具體活動表現啊!
沒錯,「觀點」是細胞之間的有機活動,是人與人之間的當下交流,是人與物體的關係反應。它是人與人、人與物體共存的練習,是表演者在共享空間的默契,是我們創造社會的語言。
如果這麼說有點玄,讓我也從比較實際的劇場/舞蹈訓練角度來說。「觀點」也是:
時間、空間和身體的關係
我在空間裡的哪一處?你在空間裡的那一處?我們之間的距離呈現了什麼狀態?改變距離又會怎麼樣?我的身體是什麼形狀?你保持那個形狀多長時間了?你什麼時候改變?我會跟隨你改變嗎?我們在改變空間嗎?時間改變了我們的關係嗎?我如何是時間和空間的所成,的一部分?
培養共同語匯的方法
我們能不能關注一下你和那張椅子的距離?我們好不好探索一下你和空間的關係,試一試改變地點,或是你走進空間的速度,要不然換個方式走進來 -- 繞個圈子,改變地形試試看?看,這麼一動,或是不動,你和他,以及周遭物體、空間結構、時間等等產生了什麼樣的感覺,訴說了什麼樣的“故事”?
我常常跟演員說:“你們能不能把這裡的關係弄得清楚一點,把你們之間的“故事”說得清晰一點?”
演員們即能通過對時間、空間和身體的感知和知識來作調整。培養共同語匯的目的,是在達到作品的清晰度 (也即是不做懵懵懂懂的表演,而是有機真誠的表述)。這當然也是建立團隊默契的方法。
(全文可在紙本閱覽。)
2047.4
霍凱盛2017 年23 x 30 厘米針筆繪畫私人收藏(澳門)遠方現場
想像,是座山
文:黃子翎
(台灣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聯合藝術總監)
疫情爆發以來已經快兩年了,這世界似乎也漸漸改變了我們一些習慣。
對大多數人來說,最不習慣的還是沒法飛出國。有些人被困在工作的地方,因為疫情遲遲無法回家,或者待在一個環境週而復始太久感覺困乏。累績很多的無奈,取而代之的是焦慮、恐慌、責難、乏悶......人們的精神心靈變得敏感、脆弱。套句八點檔常說的台詞:「親愛的,我們回不去了!」,有種淡淡的無奈。
想像力是一顆種子,在生命中找到一個出口
在面對某一件事情,我們總會下意識地用過去的經驗判別它的好、壞、對、錯、喜歡、討厭、恐慌或舒適.......,慣有的習慣判別像一塊強壯的肌肉,隨著遭遇的事越來越多,就會被鍛鍊得越來越快速與強壯,很多事來不及思考就馬上從記憶庫中提去過去經驗來判別它。
今年年末在與聽障朋友工作擊鼓彩繪時,有一天我好奇的問同學:「你們猜我的聲音是長什麼模樣?」同學們比手畫腳很踴躍發言,有的說老師的聲音尖尖的、有的說很溫柔、有的說穩定安心......我對於同學關於我的聲音想像感到有趣,因為「我的聲音」有著同學們過去經驗的累積和對我人格特質的投射。這些是我嗎?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我的聲音,是由許多感受與想像片段拼湊而成,重點是,我自己怎麼想像自己的聲音呢?
一件事擁有多種面向,我們從哪個角度相遇它
(全文可在紙本閱覽。)
宏觀之力
文:李邪
(新加坡自由劇場工作者)
下筆時,正直 12 月。王力宏事件,沸沸揚揚。
也沒什麼好雞婆評論的。
只是有個普世問號,一直在我腦海:
「我們,真的知道,也肯承認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裡嗎?」年終時,學生要做個類似年考 + 總結 + 呈現。
我一時興起,叫他們在呈現中,評估自己。
平時,都是老師評估他們,他們都是被動聽取教誨。
我想,啊,不如你們自己先來,給自己一個總結。
學習的呈現,不應該只是對外的一種交代。
那你呢?你對自己,又交代了什麼?我很明白,那種要當眾分享的脆弱感。
畢竟,來看呈現的,除了其他老師,還有同校表演系幾十個相識的學長們。
為了讓他們自在暢言,我說,用錄音好了,不需要在現場說。開會時,我跟校方提出。
校長說,我們曾經試過,但似乎效果不大。
意思是,學生都不太願意面對,大方坦言。
嗯。我想,就先試試吧。大不了,最後就聽學生一堆不痛不癢的門面話。我對學生說,你們啊,要說什麼,就直說。
學習過程好不好,實不實用,適不適用,坦白說就好啦。
教書又不是去選舉,學生也不是愚民。
佛,都渡有緣人咯。
有些東西,時間到了,一花開五葉。
時間未到,各走各路,强求不了。(全文可在紙本閱覽。)
2047.31
霍凱盛2019 年31 x 31 厘米針筆繪畫私人收藏(香港)The Âtre 生活
城市規劃、空間利用與時間
文:呂嘉雯
(阿姆斯特丹大學區域及城市規劃碩士畢業生,對城市規劃略懂皮毛。
是個城市愛好者,喜歡研究及觀察城市人的生活方式。)
時間和空間的結合剛好構成一個城市發展的脈絡。從古至今人們的生活方式孕育了無數歷史痕跡,更塑造出各地不一樣的城市風貌和肌理。以往的城市發展並沒有規劃這一詞,後來愈來愈多人聚居在某個地點,大家開始思考某些可以共用的設施,才漸漸出現城市規劃這個想法。然而,不同文化、政治及時代背景的人都對城市都有不同的理解。城市規劃是一個反思空間和從新賦予空間意義的行動,最終的目的都是希望建造更好的未來。
一個規劃案往往反映出某個時期大家嚮往的生活。就像十九世紀時,人們經歷過生產力暴增的工業革命後,開始嚮往美好及舒適的生活空間,從而讓如紐約中央公園般大型的休閒活動空間出現在本來就土地稀缺的城市中心。當時人們的想法是通過引入綠化空間和「自然」景觀,可以令城市變得更加美觀及宜居。這樣的想法其實從當時起就一影響著我們之後的城市發展。到了二十世紀,城市開始步入現代化。因為科技創新人們開始重視科學和藝術,有幾個城市如巴黎、比利時等逐漸成為了藝術家、發明家和思想家的聚腳地。城市成為了產生思想碰撞及代表生產力的地方。後來到了二次世界大戰,人們經歷戰火紛飛的時期後奢望的城市空間則變得很不一樣。以英國為例子,在二十世紀中的時候,政府的任務是要在最短時間內重建城市,安置家園並找回社會上的平衡。科學的規劃和管理變得尤其重要。由此可見,不同時代的時間深深影響城市發展的方向,以及人們的願景。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不同城市獨特的風貌。
我是一個城市愛好者,說不上是專家,只是閒時喜歡遊走不同地區的大街小巷,偶爾讓自己迷路一下。我每次到訪一個新的城市,總是不自覺地去尋找那些看似「自然」地吸引群眾的空間。就像維也納的 Museumsquartier 給我的印象就很深刻,那是一個在市中心的博物館區域,附近滿是各樣的餐館、藝術館和精品店。無論是商鋪價格抑或是物價,一看就是一個十分昂貴的地段。可是偏偏亦是這個地方,加深了我對廣場空間利用的理解。在這個空地中有很多形狀不一的塑膠座位,有的是彎曲的,有的是平躺的。到了晚上,很多年輕人會帶著附近超市購買的食物和飲料,席地而座,甚至是躺在這些像藝術品的椅子上。我當時正在這裏等待朋友會合,看到如此休閒的景象,也使我這個城市過客放下尷尬,一起躺下看看星空。我開始想,為什麼我沒有在我的城市,澳門,做過這種事情呢?
我想,我對於在澳門的公共空間感覺自在這個想法還有一點保留。一方面是我害怕別人的奇異目光。若在一片開陽的空間中席地而座,甚至邀請朋友來碰面聚會,好像顯得很突然,感覺應該會受到不少目光吧。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這些空間的設計本來就不太歡迎有人如此使用吧。有時候我們會聽到一些說話控訴某些空間使用者,說他們使用空間的手法影響市容。但在我的角度,只要不影響他人的日常活動及保持應有的品德,把公共空間當成自家的客廳其實是一個非常高水平的公民素養。
近幾年,在晚間走過一些住宅區附近稍有規模的空地,我們不難發現一些中年女士的舞姿和音樂,有人俗稱為「大媽舞」。雖然不是每人都懂得欣賞「大媽舞」,但我覺得她們的舞蹈反映出城市人對健康、社交空間以及休閒娛樂的追求。這片景象代表的是她們有空餘時間並且希望用這些時間來換取活動筋骨的機會,跳舞更是結交朋友的好方法。我看著她們總是十分著迷,她們面對銀行玻璃裏面反射的自己,臉上帶著微笑,認真跳著那熟悉的舞步。這些舞者自行尋找了這片合適的空間,並且還有類似鏡子的輔助物。她們做的正是文章一開始提到那些從新賦予空間意義的事。
總括而然,城市空間的利用反映出不同時代的需求,能夠影響城市空間的人除了政府及決策者以外,還有普通市民。我們也有能力去以我們所追求的生活模式去為空間賦予意義。就像好多年前澳門的一句宣傳口號「澳門是我家,齊來清潔她。」提到,我們應當把城市空間當成自己的家園去珍惜,當然,把城市空間靈活運用的前提是需要有良好的公民質素,才能好好發揮公共空間的意義。
2047.52
霍凱盛2020 年42 x 44 厘米針筆繪畫私人收藏(澳門)The Âtre
編輯/推廣:張可兒
編輯/行政:葉嘉文
撰稿人/編務:梁奮佳、廖紫欣
編務助理:何芷遊、莫群莊、塵雅正
issue02 設計/插畫:洋小漫 Yang Sio Maan
出版:澳門卓劇場 Dirks Theatre
資助:澳門文化局
聯絡我們
樂園 15.9
霍凱盛2014 年109 x 79 厘米針筆繪畫私人收藏(台灣)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 2021